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致敬奋斗者!深耕航空事业60年,一起聆听沈航讲述杨凤田院士的故事

news2021/05/06


劳动者是什么模样?

有人说,他们勤劳勇敢

有人说,他们执着坚毅

有人说,……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

省总工会公布了

辽宁五一劳动奖授予决定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原校长杨凤田院士

荣获辽宁五一劳动奖章


致敬奋斗者!

在这样一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

今天,请听沈航为你讲述

怀抱赤子之心 深耕航空事业

杨凤田院士的故事


1964年,杨凤田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毕业,同年入职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50多年来,杨凤田长期从事飞机总体设计工作,先后参加过12种歼击机的方案设计,担任过6种型号飞机的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多种国家重点型号飞机研制工作,特别是在“歼八”系列加油机研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在中国的航空史上创下了4个第一,为祖国的航空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并多次荣立国家、省部、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一等功、二等功,2016年荣获感动沈阳十大人物。

航空报国  凤舞蓝天

杨凤田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上学的时候,他就希望有一天自己亲手设计的飞机能够飞上天。毕业后,他如愿以偿被分到了沈阳601所,这里是战斗机设计研究所,负责飞机的总体设计和研究工作。

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在举世瞩目的国庆盛典上,举行了盛大阅兵式。在12个空中梯队中,第四梯队是由2架空中加油机和2架歼8Ⅱ型空中受油机、2架歼10空中受油机组成的空中加油梯队,公开向世人展示它们的威武雄姿。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就开始了空中加油技术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和英国先后研制出实用的空中加油装置和系统。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在空中加油技术方面还是一片空白。为了生存与发展,我国必须向海洋进军。为了解决我国空、海军装备的飞机“腿短”,航空兵去不了南沙地区的问题,中央军委开会下达紧急命令,用最快速度拿出加油机、受油机。杨凤田院士临危受命,成为受油机的型号总设计师。在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三无先例,再加上西方的技术封锁的重重困难条件下,带领着科研团队成员攻坚克难,针对各种技术难题,保障不影响飞机结构、强度、气动力以及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为了破解空中加油时,加、受油机是否会相撞的问题,杨凤田提出用加油机、歼8飞机按空中加油要求进行编队飞行,以验证编队飞行的可能性,并探索编队飞行分程序和训练方法。1988年10月,空军飞行训练中心按任务书的要求,组织编队试飞,杨凤田院士带领科研团队成员到试飞现场跟飞,协助空军飞行训练中心圆满完成了任务,验证了加油机、歼8飞机实现空中加油编队飞行的可行性,为空中加油工程的研制测绘了必要的数据,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这样的编队飞行,在中国空军史上还是第一次。之后,杨凤田又带领团队进行了探管测力试验、高速校核试验、低速风洞试验等,经历了大表速、大马赫数、升限、复杂特技等科目的飞行,进一步夯实了空中加油的技术基础。

1991年12月23日下午,加、受油机首次实现空中对接,两架飞机飞行平稳,对接、脱开正常。这一重大成果,结束了国产飞机不能进行空中加油的历史,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空中加油技术,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技术封锁,为我军航空兵发展远程作战提供了技术基础。对于增强空军、海军作战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科技创新  引领通航

2007年,杨凤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市拨给了500万科研基金。杨凤田院士经过调研后,决定用这笔经费开展燃料电池在航空应用方面的研究。“因为我之前一直都是研究军机的,这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民用航空的需求日益增长。民用航空的两翼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特别是通用航空在我国是一片蓝海,而且我认为我们国家一定要发展绿色通用航空。”杨院士介绍。

2011年1月,在杨凤田院士倡议下,辽宁省委省政府依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组建了独立法人省属事业单位——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研究院是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联合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中航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东北民航管理局等多家航空企事业单位、通用航空领域专业科研与管理机构进行组建。研究院是一个联合型的、开放式的创新型科研机构,以新能源通用飞机研制为牵引,致力于攻克通用航空飞行器共性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世界一流的通用航空人才,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政产学研用”一体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相互协同的创新平台。研究院的愿景为:“引领通用航空进入电动时代”。

研究院自成立之日起,杨凤田院士一直以一名科学家的坚守,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带领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科研团队,以神鹰SY-1、雷鸟LN60两型电动无人机为起点,以锐翔、增程(RX1E、RXIE-A)两型双座电动飞机为突破,以电动四座飞机紧随市场走向,以电动水上飞机及电动直升机拓展应用场景,努力开展电动飞机型号研制并在国际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目前,研发的锐翔双座电动飞机已有2个型号(RX1E、RXIE-A)通过民航局适航审定并步入市场,其中,锐翔双座电动飞机(RX1E)获得了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RX1E锐翔双座电动轻型飞机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轻型运动飞机,也是世界首款取得型号合格证的电动飞机。该机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在轻型电动飞机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RXIE-A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巡航时间最长的电动飞机。系列型号研制攻克了一批电动飞机及其零部件的关键技术难题,克服了“卡脖子”难题,在电推进系统和电动飞机适航标准的建立等方面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相关型号先后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航空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2015年3月和12月锐翔双座电动飞机(RX1E)获得了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RX1E锐翔双座电动轻型飞机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轻型运动飞机,也是世界首款取得型号合格证的电动飞机。该机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在轻型电动飞机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鉴于杨院士在国内电动飞机领域的贡献,他个人被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航空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研究院上下同心、共克时艰,研究院分别于2020年5月首飞了电动直升机RX1E-Z和水上双座电动飞机RX1E-S,RX1E-H国内自主品牌的锐翔滑翔机也成功进行了验证飞行,形成了研究院锐翔系列新能源通用飞机的谱系化发展。研究院研制的系列电动飞机以锂电池为能源,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为动力,采用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机体,具有零污染、低噪音、易操纵、运营成本低、安全舒适等优点。与传统燃料动力飞机相比,电动飞机的电推进系统紧凑性好、可靠性高、可通过冗余技术提高系统安全性、动力可连续可变传输、功率不随高度和温度变化而损失、安静、零排放、运营成本低等特点。事实证明,锐翔电动飞机的出现为航空的彻底绿色化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

在杨院士全产业链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先后组建了5家通航示范企业,其中,辽宁锐翔通用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通过了AS9100D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正在准备申报省“瞪羚企业”。研究院代管的辽宁省航空运动学校,主要从事航空运动推广、航空科普研学、航空教育培训和航空赛事筹备等工作。锐翔双座电动飞机目前已累计飞行近11000小时、近21000个起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轻小型新能源飞机产业化领跑者,累计飞行时间在世界同类飞机中排行第一。

教育兴国  培养人才

2010年杨凤田院士任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期间,牢记作为一名教育家的初心与使命,充分彰显作为一名教育家的情怀与伟略,带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踏上了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针对学校更名后“底子弱”“家底薄”的发展实际,杨凤田院士果断提出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的发展理念,布下了“立足航空、依托航天、做大民航、做强通航”的“四航”发展格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认真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在杨凤田院士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被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评价为“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下”,获得了“忠实、务实、踏实”的美誉;学校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科技成果在辽转化率和转化额度逐年增加,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杨凤田院士以开展新能源电动无人机研制项目为契机,创建了新能源电动飞机研发创新团队,历经10年的发展,新能源航空研制团队现有核心成员200余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省部级以上人才10余名,已形成了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特色鲜明、实力强劲、产业化水平全球领跑的新能源电动飞机研发“国家队”。2018年学校成功获批博士授权建设单位,拥有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办学层次再次实现跃升。

在主导RX4E四座电动飞机的适航取证工作的同时,对标国家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和2060年的“碳中和”的发展目标,杨凤田院士仍心无旁骛地投入电动载人直升机、电电混合四座飞机、运12电动验证机、9+2氢能概念飞机机型的研发,向完整的“双座、四座,陆上、水上,有人、无人”新能源电动飞机谱系化发展进一步迈进。进一步巩固着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在国内电动飞机研发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确保我国自主研发并符合适航标准的新能源电动飞机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杨凤田院士的不懈努力和呼吁之下,国家有关部委已经设置了新能源飞机的研发专项,辽宁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也把“新能源通用飞机设计制造”纳入“航空装备产业”的规划中。为实现辽宁全面全方位振兴,全力做好航空产业发展“新字号”这篇文章。


2021年是杨凤田院士的耄耋之年,在航空领域也耕耘了六十年。杨凤田院士始终坚守矢志航空的初心,以无私奉献的行动弘扬并践行着伟大的航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和新时代辽宁精神。